第一章引子
东风吹雨晓来晴,春水高低五闸声,兰浆乍移明镜里,绿杨深处座闻莺。
《潞河诗》——清·康熙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堤上偶成》——清·乾隆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
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
《登舟》——清·乾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带着岁月的风华,穿越历史的烟尘,“康乾盛世”百余年,时间之长(120年)、领土之广(1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之多(4亿)、富庶程度其实比之中国历史上之前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康乾盛世”完成了国家统一,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用强大的国力铸就了市井繁华、文化昌盛,放射出瑰丽的光芒,“天朝上国”的黄金时代,是经济腾飞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文化井喷的时代,也是一个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时代。作为清朝的两个文武双全、治国有方的明君,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间分别六下江南,与千年蜿蜒流淌的大运河结下了难分难解的缘分,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融汇了无穷无尽、厚重沧桑的历史故事。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唐·皮日休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醉吟先生皮日休为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咏史怀古所作的千古佳篇。皮日休评价隋大运河时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这是对运河功过的高度概括。京杭大运河浩浩荡荡、长济后世,尤如宏伟诗史一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奔腾不息、纵贯南北、全长约1797公里。水色宜人的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京杭大运河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中国南北的纽带,记录漕运兴衰的史书,历史上维护北方稳定的生命线。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京杭大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中国历史上秦、隋、元三次大统一都把建设京杭运河作为优先规划和实施的大事,历朝历代都把维护运河的通航作为要务。运河已经成为国家的生命线,它承载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旧唐书·崔融传》描绘了京杭运河水运网在国家经济上的不可或缺,“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当时唐朝都城的运河港口广运潭尽收天下财富,汇聚着全国各地的舟船,“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绣;会稽则罗、吴绫、绛纱;南海玳瑁、象齿、珠、沉香;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宣城空青、石绿;始安蕉葛、蚺胆、翠羽;吴郡方文绫。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国外使者和学者来中国朝圣或求学,他们多由运河来去,他们生动地记载了运河及其沿岸的繁华。《马可波罗游记》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对运河的叙述。运河所经名城荟萃,人才辈出,是我国历史面貌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