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天运大少 > 第二十五章 归路晚晴

第二十五章 归路晚晴

一过了槐楼湾,就有一条小路可以操近道回家了。夕阳的余温还未散去,知了在树上懒懒的叫着,池塘里蛙声大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呈现出一派慵懒的气氛。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凉风,吹拂着路边丛生的杂树,也吹拂着一家三口的脸庞,看那一路的花花草草,也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

小屋的灯都亮着,也许爷爷已经做好了晚饭正等着我们回家吃饭呢?高泽远远的看着略有些昏黄的灯光,心中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已经做起了美梦了。在这样的夏日夜晚,高泽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才离开家一日而已,高泽却有种“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的感觉,竟然有点舍不得爷爷了,一个人枯守孤灯,不是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吗,长大了,一定让爷爷过更好的日子。

“爷爷,爷爷,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一跳下自行车,高泽就往屋里奔去,八仙桌上放着四五个刚做好没多久的菜,有荤有素的,居然还有一条红烧的大草鱼,不光爷爷在,连干爷也在,都在等着他们呢,不用看,高泽一闻就知道,红烧大草鱼肯定是干爷的杰作,甚至那条倒霉的大草鱼也是干爷从河里钓上来的,干爷钓鱼的本领和技术在这附近,他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高泽正缠着干爷学习呢,最好是能把干爷一直珍藏,平常很少用的那根杆子,给他喧(四声,就是忽悠的意思,土话)过来,那可多美啊!

高怀远照例陪两位老爷子喝酒,高泽因为“晚茶”吃得有点多,这会也不饿,只是吃了一点红烧大草鱼,这鱼确实不错,香辣爽口,色鲜味浓。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的,而且,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高泽坐在一旁,等爸爸拿筷子沾酒给他尝尝,今天他们喝的是五琼浆酒,这酒高泽倒是很少尝到,因为爷爷他们平常也高精尖喝宝应大曲、八宝春什么的。高怀远在儿子的”虎视眈眈“中明白了意思,连忙沾了酒,让高泽尝一尝,好像他也是品酒师一样。嗯,五琼浆还真是不错,酒度适中,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醇厚丰满,味纯尾正,既有茅台酒的酱香风味,又具泸州老窖的浓香特色,入口浓香,回味酱香,口感别具一格,被评酒专家们誉为一酒两味“上乘佳品,精品中之珍品”,俗称为“浓头酱尾”。

尝完了酒,高泽终于是心满意足了,就该拿出今天在外公家的收获来显摆了。小人书、连环画,老人家都是没什么兴趣的,不过看他一下子拿出了那么多的小人书,特别是还有几本是成套的,还是让王五爷有点感叹这小子的运气了,居然能收集了好几套,不错呀,也不容易啊!收藏贵在兴趣嘛!鼓励他继续努力,收集的越多越好,他这一说不打紧,高泽的心里可就惦记上外公家二楼的那些小人书了,恨不得立刻全部搬过来,属于自己才好呢!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文房四宝拿出来,也是让两位老爷子有点吃惊,去了趟外婆家,这小子居然能得到这么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看来,这亲家在高泽的身上也是下了很大的注啊,不然,这才多大点的孩子,就送这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人可没这样的手笔。

重点就在那幅郑板桥的字上面了,高泽小心翼翼的打开卷轴,那首颇有板桥“六分半书”的“板桥体”咏荷《芙蓉》出现在了两位老人的面前,先吃了一惊的是王五爷,而后是高老爷子,此卷所书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两位老人家表情严肃,上上下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了半天,谁也没说话,半晌,王五爷才开口询问:“小泽,这幅字是怎么来的呀,快跟干爷说说!”语气里有说不出的急切和不解。

高泽也没隐瞒,一五一十的把这幅字的来历大概说了一遍,高怀远在旁边还补充了几点,两位老人才总算弄明白了情况,两个人对望了一眼,还是王五爷开口了:“你们肯定都知道郑板桥这个人,也多多少少的知道一些他的情况,这幅字呢,我和老高都看了,应该是真迹,板桥的真迹,好宝贝啊,小泽啊,你真是走了狗屎运啊,居然得些重宝,哈哈!”

真迹,是真迹,高泽的心头顿时涌起一阵狂喜,不但是因为这幅字,还有心中的许多的疑问,自己脑中反复出现的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提醒自己,而且,每次都能得到宝贝,这是什么情况呢?原来也没有啊,就是自从得到那半边的黑色石头以后才有的这种感觉,出现了这种声音,不会真是如意珠的功效吧?

高庆林才不会知道高泽心里话在想什么呢,他以为高泽也是鸿运当头了,不然怎么凭空的落下了一幅郑板桥的真迹呢?“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你们细看这幅字,简直就是分毫不差,准确无误的落实了这样的特点,是不是?”高老爷子的话,引来了儿子和孙子的点头。

“郑板桥有一幅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品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神韵,你们看出来了吗?”

高庆林边解说边提问,高怀远父子似懂非懂的点头称是,只听自家老爷子又说:“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

“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打开一幅板桥的书法,往往容易使人感到这是一幅画,或者说是一幅以画入字的书法。从章法上看,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拱揖朝向,俯仰映带,参参差差。这种章法,有人称之为乱石铺街,有人称之为浪里插篙,不离不碎,不散不结。再看行气,一行行并不如丝线串珠,重心往往左右欹侧,不遵“守中”原则。书行留出的素地形成了虚实相生、黑白相间的效果,疏不至远,密不至杂,不挤不空,摆布得宜。这种章法,这种行气,杂而和谐,乱而有序。因为杂,显得和谐之可贵;因为乱,显得有序之不易,真正是收到了纵而能收、巧妙随心的效果。”

“再加上他的‘板桥居士郑燮’的题跋和‘无数青山拜草庐’的印章,切人切事,将其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刻画出来。确是真迹无疑啊!”高庆林的话是盖棺定论了。

本文由小说“”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