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天运大少 > 第六十七章 青花梅瓶

第六十七章 青花梅瓶

第六十七章青花梅瓶

曾勾浮云隐青日,更添霁雾遮旧瓷。

但看晓风红叶里,微朦初雨绕花枝。

——《七律.青花瓷》

高泽大概的观察了一下手中的瓷瓶,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

能有二十几公分高,口径四、五公分,足径也有十来公分,此梅瓶胎质洁白,做工精细,青花画工娴熟。

高泽之所以一眼就看出这是个梅瓶,而不单单是个盛酒的酒瓶那么简单,是因为他读过近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一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闻着鼻子里绵柔醇馥幽郁的酒香,看着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这不是梅瓶还是什么呀!

梅瓶应该就是陶瓷酒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瓷都”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

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无不让高泽感叹。

他家里就有一个爷爷收藏的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器型比较大,有四十多公分高,底径也地十二、三公分。

瓶小口,圆肩,肩下渐收,平底。从瓶口的磨损来看,那个瓶子原来也是带盖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盖子丢失了,现在只是敞口放在博古架上。

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爷爷粘贴的小卡片上是这样写的:此梅瓶明永乐年间宫廷御用瓷器,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

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高泽的脑海中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闪过了两位爷爷以及他看过的所有书本中关于梅瓶的资料,他自己也对照着手中的瓶子一一对应。

永乐时期使用的青花钴料是一种称为“苏麻离青”的进口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