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的数目,苏凉是依据销售状况来判定的。情况比她想象中要好,于是原本跟开业时同样的折扣自然要往上浮才是正理。
只是钱工不是这么想的,他认定了苏凉是任性妄为。就算中间羽绒衣的销量有提升,那也是天气的缘故,绝对跟苏凉没有半毛钱关系。他这么想没关系,苏凉没意见,可也不能直接越过她去修改打折时候的折扣吧。
幸好宣传不是由他经手的,韩旭在客流量比较高的公交站台上,安排了人分发传单。还有冉城各个厂子的门口,也安排了人。那传单看着小小一张,为了节约成本,只印了正面一页。没有后来的多姿多彩,上面有新世界门店的照片,以及羽绒衣短短的几句介绍。最主要的信息还是元旦他们要打折了,冉城老百姓们快来买啊!
苏凉看着停在自己面前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外是白色的,沾了不少灰,显得有些脏。回忆起几年后印得五花八门的公交车,它们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若全是一家的广告,想必作用比传单还大。
这可是个广而告之的好法子,可惜苏凉想了很多天,还是没有想到既嚷嚷上口又令人称绝的广告词。
光凉羽绒衣,你最好的选择!
叉,恶俗,没新意,没体现特色。
世界因你而温暖,光凉羽绒衣。
叉,勉为其难够上了保暖,可光光是暖和,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想想后来其他羽绒服牌子的广告词,“向时尚致敬”,“我要飞得更高”,“温暖最亲的人”。能被采用,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仔细一想,也不过是那么回事。
但又觉得,以后肯定是不只做羽绒衣一样的,到时候再换就不够如雷贯耳了。
苏凉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要贴切,而且要像“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一般能让大家耳熟能详。还要有一定的独特性,貌似这想法也不简单。
再参考下别的服装牌子,“一切皆有可能”,“TOBENO1”,“非一般的感觉”,“不走寻常路”。这些的创意都非常赞,比刚才那些高出不只一个层次。
直接拿过来用,有点违背苏凉的三观。毕竟不是出自她手,她仅是占了重来一次的便宜。另外一个原因是,苏凉没想好是否要从事服装业。
首先服装的永恒卖点是时尚,倘若能站在潮流的尖端,自然不愁销路。目前国内还和国际上存在一定的脱轨,然后接轨那轨也依旧有着时间上的延迟。重点是苏凉对时尚潮流这块不够敏感,她只懂点皮毛,知道大致走向,凭借还没推广开来的新式服饰赚第一桶金而已。计划经济的时代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供求关系由市场决定,从完全的分配到宏观和微观调控。苏凉有预感,也许要不了次年冬天,这年冬天别家工厂就能弄出来跟光凉一模一样的来。
如此一来,那他们的优势还在哪?
其次,就光凉服装厂的小作坊,能抢占多少市场份额,能跟别家机器化生产的大厂比么?
最后,是苏凉的个人原因。她一直想赚洋鬼子的钱,服装不是个好选择。不说容易出质量问题,纺织业后些年是反倾销的重点,且说知识产权上的难以界定,某宝上的爆款是怎么出来的,只要有图,啥也给你做出来。此外还有商品编码上细分到微末,涤纶和棉制的背心要分开,男士女士要分开,内穿外传要分开,运动用还是家里穿要分开。只是一件背心的例子,不说其他衣服,已经足够吐血。
羽绒衣出口似乎有监管条件,A和B都有,苏凉记的不是很清楚。代码A是入境货物通关单,代码B是出境货物通关单,也就是说,有A和B的商品出入境都需要商检局商检过才可以。
要说选择,苏凉更青睐的是日用品,各种帮助人类生活便利的日用品。许多都有独到的创意,但缺点是种类太繁多,没有针对性,因而也谈不上专业性。
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公司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榨。广交会上,那些印度阿三,德国佬,都能明确指出某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要求把这个算在利润里,给他们降价。
提起这个苏凉的牙都是痒的,明明是国家给企业出口提供的支持。出口退税税率是国内的增值税率由国家税务局退给出口企业,增值税率标准为17%,涵盖在价格里。
到头来,这钱全落在老外的腰包里。这个观点真的要不得,只是连大学的教科书上白纸黑字都是这么印的,也不怪人家欺负我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
这会说这些都还早,回到新世界的羽绒衣上,普及面不够广的广告攻势,每天最早来最晚走的钱工没有看到。他给那双姐妹花导购说的折扣是8·8,姐姐疑惑:“小老板说的是9折啊,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