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位于鸡鸣山下,后改学为监,故又称国子监。专门招收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力主经世致用。
马秀英见好就收,顺着朱元璋的话恭维道:“皇上即恩泽了平民百姓,又为朝廷招揽了人才。国子监人才济济,将来都是国之栋梁啊。”
“希望这些太学生以后出任地方都能对得起身上的官服。”朱元璋很高兴,他培养这些监生除了是为国家筛选人才,还有将来替换掉旧臣的意思。毕竟这些监生是他御笔亲批、朝廷供养,算是他的门生。天子门生自然不屑掺和到其他的党派中,如此才能巩固他的权利。
马秀英更关心这些监生的生活情况,问道:“听说太学生就读其间,只有本人能得到微薄的生活补贴,他们的家眷靠什么养赡呢?”
监生的主要来源分为四种: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三是各藩地土司子弟和外国的留学生;四是最不入流的捐监,挂名监生,意思是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和马秀英前世的高价生差不多。
没办法啊,朱元璋缺银子,只好用这种办法开源节流,蚊子再小也是肉,那些有钱人愿意花大价钱送儿子上学,既能助长学风,又能让国子监充盈,朱元璋何乐而不为。
马秀英问的是第一种监生的生活情况。古代考取秀才没有年龄的限制,有些神童十岁就能中取,有些人白发苍苍还在耕读。一般人考中秀才则都已成年娶妻,他们进了国子监既能学习又有国家津贴,养活自己没问题,但是他们的妻儿父母就没人养赡照顾了。
朱元璋被问住,他只关心监生的学习生活,哪有时间操心他们的家庭情况。
马秀英建议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妾身以为要让这些太学生不为家人琐事操心才能专注学问,妾身恳请皇上拨一笔专款用来照顾太学生的家眷。”
“贴补太学生的生活,户部已经诸多抱怨,若是还要顾及他们家眷,只怕国库没有那么多银两。”朱元璋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马秀英的话有道理,可是国家穷啊,要不他怎么会准许捐监这种现象出现呢。
马秀英转了转眼珠,“太子大婚收了不少贺礼,妾身把这些贺礼折换成银两就能解决这个困境。”
朱元璋大摇其头,“你连自己儿子的家当都不放过,再说太子那点贺礼只是杯水车薪。罢了,罢了,你再去朕的私库取些银两。”
“皇上都鼎力相助,太子更不该拒绝。”马秀英替自己儿子做出决定。她打算用这些钱照顾监生家眷,再设立一个奖学金制度,促进这些学生严立课程,奖诱备至。
正在读书的朱标突然打了一个喷嚏。看来天气转凉,得添衣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