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方方的小院,宁熹光一眼就将院子里的光景扫了个遍。
院子左侧有猪圈、鸡棚,可惜不论是猪圈还是鸡棚里,都空荡荡的。
紧挨着鸡棚和猪圈的是用泥土垒出来的茅厕,刚好在院子的东南角落。
而院子的右边,紧挨着茅草屋的是另一间破屋子,看里边有锅碗瓢盆,还有灶台柴火,不出所料是厨房。
人住的茅草屋都破旧的不要不要的,这间充作厨房用的茅草屋还能好的哪里去?
宁熹光低叹一声,走进厨房,想要烧水洗洗身子。
准备去取水了,却找不到水缸,她这时才猛地想起,这家里是没有水缸的,倒是有两个挑水的木桶。
因为出了门就是小溪,挑水方便,家里又穷,所以就一直没置办水缸。
行吧,索性她现在有力气,挑水就挑水。
宁熹光拿着水桶,将其中一只水桶中剩余的半桶水,都倒进锅里,而后拎着两个水桶出门。
小幺就亦步亦趋的跟在宁熹光身后,让那个宁熹光想从空间扣中取点东西吃,好垫垫火烧火燎的肚子都不成。
开了摇摇晃晃的木头小门,果然入眼就是一汪清澈的小溪。
这时候大人都下地干活了,老人都在另一边的村头柳树下闲谈,这边倒是没人。
宁熹光很快灌满两桶水,拎上准备走时,倏地看到小溪中有一条指头长的小鱼儿游过。
她几乎是条件反射的一伸手,就将那条小鱼捞到了手里。
小幺目瞪口呆的看着姐姐变戏法似的弄了条鱼儿,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鱼,小鱼,大姐咱们今天喝鱼汤么?”
宁熹光:“……”
我这是准备把小鱼给你当玩具玩的啊。
指头长的小鱼,去了内脏没有一两重,就这还喝鱼汤?
宁熹光都快笑哭了,可是,低头看见小幺不住的舔着嘴唇流口水的模样,立马笑不出来了,心酸的像是吃了几十斤话梅一样。
对比宁家其余三个孩子,小幺身上还是有些肉的。上边三个兄姐都让着他,哪怕家里只剩下一口粮食,也塞到他嘴里。
可即便如此,小幺也瘦瘦小小的。
其实他再有一个月就满五岁了,看起来却只是三、四岁小孩儿的模样。
头稀疏黄,胳膊腿也细细瘦瘦的,好像一折就断。个子更小,一丁点高,都不到宁熹光大腿。
宁熹光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笑着说,“小幺想喝鱼汤了?好,咱们今天就做鱼汤。不过这条鱼儿太小了,不够吃,小幺等等让大姐再捉两条。”
小幺兴奋的喊叫,“太好了太好了,有鱼吃了。”
喊完他倏地一把捂住嘴巴,咕噜噜转的大眼睛还警惕的看着周围,懊丧的说,“大姐我忘记小点声了,一会儿让别人听见了,肯定也来捉鱼,鱼儿就没有了。”
宁熹光刚想说,“没事儿,大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儿肯定都在地头玩儿呢。”就听小幺说,“对啊,大人都下地挣工分了,小孩儿都去上学了,现在村里没人。嘿嘿。”
宁熹光捞鱼的手顿时就更沉了。
她方才想着村里的小孩儿应该去玩耍了,却忘记了,小孩儿是要上学的。
而宁家因为太穷了,宁父宁母又接连去世,家里没了劳动力,没了收入,宁熹光和月光、明光就都辍学了。
原本宁熹光和月光,是不同意明光辍学的。毕竟在那时的她们看来,她们是女孩子,读不读书没什么,明光却是男孩儿,是以后家里挑大梁的人。
明光若是读了书,有了学问,就能找到好工作,才不至于像村里的大多数长辈一样,一辈子在太阳底下挥汗如雨。
可惜,任凭她们如何苦劝威胁,明光就是不同意。
明光自来主意大,性子又硬气。
父母都没了,家里穷的叮当响,让两个瘦弱的姐姐辛苦干活养家,还要供他上学,他是有多没良心。
这个年代,家家都穷的很。
即便是劳动力多的人家,要供出一个学生,也费尽了力气。
而他的两个姐姐瘦的风一吹就倒,她们还没成年,就要养活他们姐弟四个,这本就难的不行,再让他们供他读书,那非把姐姐们累的吐血。
就这样,姐弟三个都辍了学。
可日子太难了,即便他们努力干活,每天能得到几个公分。可之前天气太旱,秧苗都没长出来。好不容易下了两场大雨,干旱过去,如今地里的秧苗是上个月刚播种,等到丰收最少还要三个月呢。
还有三个月时间要熬,而如今家里只有小半麻袋的麸皮掺着红薯粉的粗粮,这可怎么过。
宁熹光的心思一下就跑远了,直到听到小幺又兴奋的喊“鱼,鱼,大姐,又有一条鱼。”她连忙伸手,又捞出一条小鱼。
接二连三的,宁熹光从小溪里捞出七、八条小鱼,高兴的小幺眼睛都笑眯了。
而这时,宁熹光也记起,早先她从山上摔下来之前,溪流中是没有鱼的。
别说鱼了,那时候溪流中虽然有水了,可水却很少。
看来是她昏迷这几天,上游某处下了大雨,雨水充沛,溪流的水丰满,这才冲来了一些鱼儿。
正想着这些,宁熹光眼尖的看见一条足有尺把长的鱼,她一把掐住,捞起来。
小幺这次高兴的握着拳头原地蹦了很高,“太好了,太好了,大姐捞到一条大鱼。好大好大,这条鱼够咱们吃好几天了。”
宁熹光没有告诉小幺,他的想法太天真。
他口中的“大鱼”,其实还没成年,且小呢。估计他自己吃都不够吃。
但她不想打击这小孩儿,就附和他说,“就是,有了这条鱼,咱们这几天都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捉了这条“大鱼”,小幺也不“恋战”,催促宁熹光赶紧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