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迷途在1643 > 第一百七十九章 抢占平潭

第一百七十九章 抢占平潭

而周鹤芝留下的兵丁早就四散,有些打渔为生,有些去了厦门投奔郑成功去了,有些去了内陆为生,目前清廷还封锁着去往平潭的海峡,岛上的八万人口早就成了孤民。

想不到碰上了这样一个时期,王德发说什么也不会放弃了,看看这些清廷官员的骚操作,不得不感叹道:“照此下去,中华焉有不亡之理。”这么一处地方,说抛弃就抛弃了,连同八万子民。

得了这样一个便宜,在黎城看来,既然平潭岛成了一个真空,不占天理不容了,跟先前的抢占意义上不一样,抢夺变成了收容,道义上占了制高点,随后就是电令温州瓯江造船厂、台州椒江造船厂、宁波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宝山造船厂大力建造运输海运大船,接下去的几年海运贸易将会迎来一个全盛时期。

这么一个大岛,在王德发、吴一、张天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一番操作下,用黎城特有的套路,建立水泥厂,砖瓦厂、石料厂、此岛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花岗岩、石英砂、明矾、黄铁、铜、高岭土矿等,其中花岗岩储量达亿立方米以上,石英砂储量也要用亿吨来计。生产最重要的水泥,就能就地取材,用之不尽。最后实在是兴奋,电令委员会委派官员。

王德发做了一个规划,将在面向大陆的竹屿口水道边上,在滩涂上修筑内陆码头,此码头连接三公里外的大结、小结两个礁石岩,为将来对福州的贸易有了一个港口集散之地,而且这里也可成为躲僻台风的天然港湾。

半年,整整半年,在三个臭皮匠的鼓动,营造下,建立起了基本的社会秩序,以往从周鹤芝死后,岛内就是一个无政府管辖之地,维持岛内秩序的是家族跟家族之间,常常会发生为了一块水田,一块滩涂,两族人械斗。

闽南地区自古有械斗成风,比如,嘉庆十四年漳泉械斗,起因是泉民抢收漳州庄民稻谷引起的,这一斗就是几百年,后来移民台湾后,继续斗,年年如此七年一小斗,十年一大斗,双方死伤惨重。

在当地人的认知里械斗属于家事,朝廷管不着,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最初朝廷有点懵圈,首先很难判断是农民起义了还是造反了,以是第一反应武力镇压,可是镇压之后,只是双方把矛盾隐藏起来,过后又来了,几次反复后,只能通过文化进行教化,产生械斗的根源其实就是生产资料分配的问题,还有就是为了土地、粮食、水源、森林占有多寡的问题,械斗常常发生在家族与家族之间,随后也会往地区与地区之间,再有就是族群之间。

说到底还是因为穷,不争不抢就没法生存下去,另一个原因是底层管理上以家族为主,朝廷政府插不上手,形成了权力真空而至,而朝廷最底层的执法单位不作为,相互推诿才是起因。

王德发的操作是给出甜头,把好处给你,可你也的出点血,又拉另一派给出甜头,让他们相互监督,比如把采石场给张家,可是李家说,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李家的地方,王德发就把水泥厂建在张家的地盘上,给李家经营,双方在得到甜头的同时,就得放弃“自古以来”的要求。不然将什么也得不到,而同时,大量的黎城工业品涌入,只能用手中的生产资料换取人民币,而后再换取工业品,也就是生活资料。随着大批量的各种机械,手摇的,脚踏的,利用蒸汽机烧柴烧煤,再带动采石厂、水泥厂、砖瓦厂需要用的破碎机、粉碎机、研磨机,而这些全是要用房产、土地来抵押才能得到,生活质量提高了,手中的采石场、水泥厂、砖窑厂大把大把地赚钱,就不在乎这个地方是谁家了。眼看着张家造了一座砖瓦房,还是玻璃窗户,李家的人急了,也要造一坐房,王家更急,一定要买艘船,捕更多的鱼,做成鱼干,腌成咸鱼,买一辆拉车,能用上水管,坐上陶瓷马桶,谁还去想着要械斗。

而王德发只要坐在衙门里,审批一下这里要做条水泥路,那边要买石料造码头,王家要贷款买“绿眉毛”,用大片的滩涂作抵押。胡家要做鱼业加工等等,更多的是一个村要求买鱼船。就这样搞编织的,做渔网的,还引来了对岸许多粮商,偷偷摸摸走私粮食。

张天乐跟吴一在商量着去台湾,目前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想去淡水河看看,能不能在河边上找个地方先占了。目前就在等江南派驻平潭岛的官员来了就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