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石村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呀?他们都不像我去看,好像怕丢丑似的。杨莹,你去过吗?”宋刚问。
杨莹有些犹豫,似乎有些说不出口,最后说:“我去过一次。就快到了,您一看就知道了。”
烂石村是曹家冲最偏僻、最穷的地方,十几里山路都是在山沟之中与悬崖之上,出来一趟真不容易。因此,这里面设了一所小学。
宋刚来这里,本不是为了看稀奇,更不是来揭梅县的丑,他本意想看看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欧阳志勇竟然如此慎重其事的一再交代唐绍斌等人不能让宋刚来看。宋刚想,你不让我看,我到偏偏想看看,如果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他准备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事;如果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失职,那就另当其事了。
可是,官场上有个习惯,家丑不外扬,特别是上级领导来视察什么的,尽拣些好的东西给领导看,给领导一个好印象。说白了,只给领导看成绩,缺点、差距能瞒着就瞒着。所以,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是很多领导最热衷的事,数字出官、文章出官的事多得很。烂石村是梅县的丑,这不得不隐藏起来。
当然,要是他们知道宋刚的目的,那态度又不同了,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怂恿宋刚去视察。但宋刚就喜欢看人间冷暖、官场百态。作弄人,也是宋刚的童心和爱好。
蓝石村小学与其说是所学校,倒不如说是座破旧的祠堂——其实,就是一座清朝嘉庆年间的汪姓祠堂。祠堂本就不大,这也好理解,这穷山沟里,当年汪姓人家能在这里有什么达的?现在,更是人丁凋零,谁想住在这穷沟沟里?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女的嘛,嫁人的唯一条件是嫁到山外去,男的嘛,也想办法“嫁”出去,到山外去做上门女婿,要不,留在这里守着祖宗这块地,光棍的可能性大约是百分之八十的概率。因此,这烂石村的人口是越来越少,男女比率严重失调。当然,按这理一说呀,这里应该早就没了人烟了,可恰恰就有三四十户人家死死地守在这,还有娃呢,一家还不止一个两个,多的有七个八个的。这又是何道理?俗话说,人外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山更比这山高,穷,天下也不是烂石村就最穷,还有比烂石村更穷的地方,因此,烂石村虽穷,人也往外走,可那更穷的地方却是把这里当成是天上人间,最起码,人少了,地就多了,吃饭没问题了。当然,想在这里财致富,那就想也别想了,除非这里的烂石哪天变成玉石、宝石,那还差不多。
学校的墙壁开着很宽的裂缝,那些梁柱也斑剥陆离,岌岌可危地履行着自己的最后使命,努力地支撑着这古老的房子。外人一看,真还有些胆战心惊,只怕人一进去,这房子就塌下来了。这不是不可能,人也讲究时运的,有的人坐飞机,一辈子平平安安,可有的人一上去,掉了。杨莹就是怀着这种心情进去的。
杨莹畏怯地先于宋刚韩斌进去了,在危险的地方当然要表现出对领导、上司的尊敬。老师正面对着黑板写字,黑板上的字规规矩矩的,一笔一划都正正规规,虽然,字写得不好,但那认真的态度让同学们都感染了这种认真,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黑板,寂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虽然,真要是掉根针,肯定听不见,掉块石头也不一定听得见,为啥?这教室里的地面,尽是湿漉漉的泥土地,要不是学生们每天踩着,早就长满了草呀、树呀的。
宋刚仨人静静地站在门口看老师写字,学生也每一个回头看的。这一切,都是唐绍斌他们安排好了的,宋刚相信自己的判断。
很快,他的判断得到了证实,那位老师转过身时,看到宋刚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吃惊,装出来的吃惊是看得出的,他“惊讶”地问:“你们是……?”
杨莹忙说:“罗老师,这位是临江市宋刚副市长,这位是韩斌副主任,宋市长的秘书。他们来看你们了。”
那罗老师装出一副非常高兴的样子,大声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宋市长来看我们啦!我们怎么办?”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所有同学都站了起来,转过身子,那声音、那节奏、那整齐,都表明这是经过了精心排练的。
“老师,同学们好。”宋刚心血来潮,检阅似地说了这句话。
教室里又整齐地回答:“市长好~。”
“同学们辛苦了。”宋刚又冒出一句。
“市长辛苦啦!”声音洪亮、整齐。
宋刚哈哈地笑着,然后就坐在最后面的位子上,说:“罗老师,您继续上课吧,我们也来当一回学生。”这话一说,等于是白说了,谁还能上课?人家罗老师是这里唯一的老师,校长、老师、卫生员、生活老师,他一人包了,并且,人家还是个代课老师,自己才初中毕业,哪敢在市长面前献丑?
罗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请市长给我们上一节课,好不好?”
“好~”回答声拖得长长的,整齐得如同一个声音,洪亮得如足球场上。宋刚仔细看了看班上的同学,年纪大的十二三岁了,小的才六七岁,看来又是个混合班,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
宋刚看着这群脏兮兮的脸,心里有些难受,可微笑仍然挂在脸上,说:“好,我今天讲什么呢?讲个故事好不好?”
又是一个又长又响亮的“好~”
宋刚说:“从前,有个放养娃在放羊,有个人问他,娃呀,你放羊干嘛呢?放羊娃说,放养赚钱讨老婆呀。那人又问,讨老婆干嘛呢?放羊娃说,讨老婆生个娃呗。那人又问,生娃干嘛呢?放羊娃不耐烦地说,生了娃,他又可以帮着放羊呗。你们说,这放羊娃说得对不对呀?”
沉默,沉默,没人说“对”,也没人说“不对”,因为老师没有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