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野心家 > 51.池中之物

51.池中之物

来北京日久, 要说褚韶华一点儿没有感受到现下那些新派人推崇的新文化新文明, 那是假话。因为, 如果是这般, 褚韶华根本问不出那些问题,潘玉也不会借书籍供她阅读。

却也是因为褚韶华对于新文化伦理间的这一问, 让她从此摸到了新文化与旧文化最重要的不同。

褚韶华把潘玉借给她的书从头到尾的看了三遍, 爱不释手,越读越有滋味。然后,她由此知道, 原来女人可以不必为娘家、为丈夫、为儿子而活,原来, 女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原来这些在家里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 在别的地方已经存在了。并且, 那里的人也生活的挺好。

说来,褚韶华也是天生的反骨, 若是三从四德的贤良妇人,见此邪书还不立刻烧了去,褚韶华却是不一样, 她反是陷入一种自己的思考状态。

当然, 新文化的推崇的自我意识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 虽都是好事, 可在褚韶华看来, 想让人们接受这两样新事务,并不容易。先说自我意识,褚韶华身为女性,自然会先考虑女性这个群体。自私一点,褚韶华先分析的是自己的状态,褚韶华倒不是为娘家付出的性情,她对生儿子也没有急迫感,她也想事事先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但是,这在陈家是不现实的,陈家强调的是整体,是整个家。

就像褚韶华当初张罗着柜上除了卖衣料,也当适当的卖鞋以增加收入,褚韶华辛辛苦苦张罗许久,最终辛苦钱都没得几个。好吧,辛苦钱还是有的,公公给了她十两银子,奖励她能为家里的生意着想。

但,也就是十两银子了。

其实,褚韶华当初与大顺哥定亲,陈家下定不过十两。

这在乡下自然是一笔巨款,多少人家田地里忙活一年,能存下十两都是殷实人家。只是,嫁了人,又随着夫家来的北京的褚韶华早已今非昔比,她为家里生意花费这许多的心思,其实褚韶华自己也没有能从家里得到多少银子的想法,她心里上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目,褚韶华自认并非贪心的性情,不过,十两银子绝对是不能让褚韶华在心里上满意的。

给家里忙了这一场,家里生意也好了许多,钱也赚到了,褚韶华心里则有些失落。

如今看了潘玉借给她的书,褚韶华不禁暗暗想,倘是如今都是小家庭制度,当然,小家庭也不全都是好事。西方推崇的小家庭,父母子女丁是丁卯是卯,在时下的褚韶华看来是略有些不近人情的,譬如,子女一旦成年,父母再没有供给义务。有一些西方父母还会供儿女上学,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立刻独立,此后余生,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自己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在褚韶华所处的环境中是无法想像的。

褚韶华虽没有孩子,可她与丈夫恩爱,儿女早晚会有,将心比心的一想,褚韶华自己怕是做不到这一点。起码儿女念书,是要供给的。其实,就是受到新文化熏染的潘玉小邵掌柜两个,小邵掌柜还情有可原,邵家是旧家庭制度,可是潘家已是新文明家庭,潘玉也并没有出去独立。

褚韶华认为,如果仅以成年未成年做一个分野,未免武断,因为如今十六岁即可成年,而十六岁的孩子,让他有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并非易事。再者,这个年纪,心性未必沉稳,若此时将孩子放飞,这只稚气未脱的小鸟将如何抵御来自天地间的风雨。最理想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应该是,孩子少时,好好教导他,待孩子结束学业,再让孩子出去独立,是合适的。

而子女对父母的回馈亦是如此,完全西式的子女对父母不必负有赡养责任,这个褚韶华倒是没什么意见,她自信在金钱上,她不必子女供养。可是除了金钱,子女父母之间该有一种脉脉温情,人除了钱,还有情感上的需求。

除此之外,褚韶华觉着,自己以后得按着新文化的提倡来做父母,她不会把子女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到时子女长大,也不会要求他们一定要在自家铺子干活,要是子女有本事出去闯荡一番自己的事业,褚韶华高兴还来不及,断不能拦着。如果子女本事平平,也只好让他们给自家帮忙了。

褚韶华心下一动,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她给家里的生意带来这许多的利润,却只得十两银子的事了。

或者,在公公的眼里,她想的卖鞋的主意就如同柜上的伙计、掌柜给柜上出了个好主意一般,有好主意,给些奖赏就是。

或者,公公就是这样想的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