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东普鲁士境内,希特勒早在1940年就开始修建的狼穴,如今已经被李乐改造了一番,作为他的东线大本营使用。
这里削减了埋设地雷的数量,但是增加了一些辅助设施,包括全新的地面建筑群。
修建这里比历史上节约了大量的工时,因为李乐在替代了希特勒之后,这里的修建重点就从安全,转向了强化通信等功能方面。
李乐知道再坚固的堡垒到了山穷水尽的那一天,也不会起到任何防御的作用。
一旦失去了人心,即便是困守在地下掩体内,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全。
所以他强化了这里的通信能力,更便于他指挥调动全国的部队,以及与驻守在柏林的其他国社党脑们沟通。
现在,李乐正坐在狼穴地面建筑物内的一个宽大的会议大厅内,与自己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探讨未来的武器展方向问题。
这里阳光明媚,比想象中的更加安详一些。窗外已经有了依稀的鸟叫声,远处还能看到一排排屋顶上有植被的房子。
“知道为什么我们可以比从前更快生产坦克么?”李乐质问了一句之后,就指了指身边的施佩尔,请他来详细的介绍一下问题的关键。
“比起2月份,我们这个月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产量提高了30辆,现在每一个月就能生产超过400辆这种武器。”施佩尔接过了话头,开始介绍起各种武器的生产情况来。
“2月份,我们还生产了200辆豹式坦克,还有300辆左右的4号坦克。”他翻了一页报告,继续开口说着一连串的数字。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茫然。既然产量一直在提高,那大家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们还没有完成动员,所以工人只是在依靠加班来增加了产能。”施佩尔给大家解释了一下现在的生产状况。
盲目的动员,只会让人民更加反感战争。历史上德国迟迟不进入动员状态,实际上是和其本身的理念有直接关系的。
李乐短时间内也无法推翻之前的惯性决定,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增加产能的办法。
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不能浪费任何东西,这才是李乐致胜的关键。
“实际上,提高产能的办法非常多,停产一些在现阶段没有多少作用的武器装备,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其他种类武器的制造速度。”施佩尔将面前的另文件摊开,推到了桌子中央。
然后他接着开口说道:“这上面是停产或者减产的武器装备,其中产能占用大户,是高射炮和自行高射炮部分。”
真实的二战历史上,德国一共生产了多少门高射炮呢?这个数字已经很难统计出来了。
不过大概的数量,还是可以很容易得知的:二战过程中,德国一共生产了18万门以上的高射炮,来应对盟军的空中威胁。
而如果把这18万门高射炮更换成坦克生产出来,可能德军的东线就不会崩溃的那么难看了。
“2月,我们停产了2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200门,30毫米以上口经的高射炮,也减产了至少百分之五。”当施佩尔提起这个数字的时候,他自己都感觉到难以启齿。
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生产过程中,突然那掺夹进了大量的下降数据,就有一点点让人难堪的意思了。
“诸位!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武器是成套成体系存在的。”李乐打断了下面人的窃窃私语,开口对身旁人说道。
然后他指着桌子中间的那份文件,继续说道:“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术体系,尽可能的强化这套战术体系的优点,规避这些缺点,就是诸位所有人的工作。”李乐的这套理论,还是后世很多军事专家联合起来,才勉强总结出来的呢。
美国为什么强大,就是因为其在信息技术体系战争下,拥有强悍的打击力量而已。
“如果一切可以按照我们的战术体系预演下去,我们就可以轻松的获得胜利,相反,就会出现问题。”在李乐看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受制于这个时代,他的想法依旧是非常超前的知识。
“严重的话,一旦体系被击溃,那么整个战争也就会失败掉。所以,这才是我找诸位来的目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工程师手下们,李乐一个词一个词的说着。
将自己的部队优势不断的强化,以掩盖一些自身的不足,就是体系学说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