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乡土之王 > 第一百四十章 摄制,雪中捕鱼,制作红薯粉

第一百四十章 摄制,雪中捕鱼,制作红薯粉

随即他划到一百多米开外,挥起竹竿,抽击着水面,击得水花飞溅。

他这是在逐鱼,鱼虽然不冬眠,但在天气冷的时候,它们很少活动,小纤鱼也不例外。

木森制造出来的动静很大,惊扰到了蜇伏着的小纤鱼群,吓得它们在水表层快速地游窜着,甚至有些还不时地跃出水面,在半空中划出道道优美的弧线,落回水里。

湖中鱼飞跃,与周遭白雪茫茫的景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很有意境感……这一切,自然被摄像机所捕捉。

木森这样逐了一阵,开始收起丝网,只见网眼里黏着一条条小纤鱼,他将这些鱼一一取下,放进鱼篓子里……期间,少不了要来几个特写镜头。

捕鱼行动圆满完工,录制的效果也都非常不错,无需重来。

大伙儿上岸,而此时的岸边,村民们都在看热闹,众所皆知,国人爱瞧热闹,千亩湖人也不例外。

拍摄队伍往木森家而回,后面自然跟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他家屋前坪里,摆放着一张桌子,桌下有个装着水的桶子,和一个洗菜的盆。桌上有菜刀一把,砧板一个,以及各种佐料,和各种洗好的佐菜。桌子的旁边,放着一个煤球炉子,炉里炭火通红。

桌子的前边,木厚德大厨范儿十足地立在那里,他也化了妆,改变了容貌。

木森把鱼送过来,随着柳叶儿一声令下,录制开始,只见木厚德挤鱼,清洗干净,而后切佐菜……

他所有的动作娴熟而精湛,很优美,引得围观的乡亲赞叹,议论纷纷,猜测这一定是哪家大酒店里请来的大厨!

没花太久的时间,‘麻辣小鱼仔’这道菜的录制全部完成,只需后期再剪辑与配音就ok了。

……

接下来节目组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合菜的录制。

青山镇的合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原材料,正是红薯粉。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的市场上都有红薯粉在出售,但这些粉,不是玉米粉。就是木薯粉,而且都还掺了明胶。总而言之,在城市里的市面上。要买到正宗的红薯粉,可能性几乎能直接等于零。

在农村里。当然得另当别论,因为很多的乡村,都有冬天里制作红薯粉的习俗,毫无疑问,这是最地道最正宗的。

不过这种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工业文明的入侵,随着老一辈的逐渐离去。很多地方都没有了。

千亩湖村就还保持着这个习俗,事实上,打从挖完红薯后,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地有村民家在制作红薯粉。

手工制作这玩意,过程比较复杂。

千亩湖村会制粉的人很多,一般上了年纪的都懂,但真正精于此事的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

要知道,在青山镇一带,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门技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这些人在青山镇,被称之为‘粉匠人’。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就是‘粉匠人’最忙碌的时候,很多不会制作红薯粉,或作得不好,但又想吃红薯粉的人家,就会花钱请这些‘粉匠人’。

不过因为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粉匠人’和很多的传统手艺匠人一样,在青山镇早已经是过去式。

刘福民曾经并不是‘粉匠人’,但这货头脑比较灵活,再加上只要有空。便爱去给人家帮忙,所以他制作的技术。正是在千亩湖屈指可数的行列当中。

木森早就和他通过气,让他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现在直接把节目组带去了他家。

“小木你这是?”刘福民看着节目组的人扛着摄像机来自家,有些发懵,木森当初要他做准备时,并没有明说,故而他不知。

“我们千亩湖的合菜,将上央视……而红薯粉是合菜的主材料,节目组需要录制红薯粉制作的工程。”木森笑眯眯地道。

“这玩意也能上央视?”刘福民吃了一惊,一路跟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们,亦是讶异,合菜对他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竟然……

“不是和你说过吗,是个美食节目……我们村的红薯粉那么地道,合菜那般美味,当然能上了。”木森说道。

刘福民了然地颔了颔首,随即他又一本正经地道:“小木听你话的意思,是不是只要菜好吃,就能上这节目?”

“那得相当的好吃。”木森道。

“我下的面条就相当的好吃!不信你们可以问我老婆……她是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吃了几十年没吃厌不说,还越吃越带劲儿。”刘福民正经的面容一变,贼兮兮地笑道:“小木是不是,我的面条也能上这节目?”

“福伯你想多了。”木森有些无语地道。

“哈哈……”刘福民得瑟地大笑,看向那一台台摄像机,似乎想到了什么,兴奋地道:“小木我现在是不是能上央视了?”

“你是红薯粉制作大师,当然能上了。”木森道。

“真的?”刘福民瞪大了眼,觉得不敢相信。

“必须是真的。”木森道。

“我靠!”再次得到木森的确定,刘福民兴奋地一拍大腿,咧着嘴傻笑道:“想不到我有朝一日,竟然能上央视,你娘的,这简直就跟作梦一样啊!”

……

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于一块空地上,用大土砖搭了一个灶,灶里大条大条的柴薪烧得噼叭作响,灶上架着一口黝黑黝黑的大铁锅,大铁锅里是大半锅子水。

在旁边,还有一口大铁锅,这锅里亦是装着水,但没烧,就是冷水。

此外,还有一个形状有点象船的大木桶。

刘福民系着个围兜,挽着衣袖,早就摆开了架式,只见他将提前炼制的红薯淀粉,倒进大木桶里,再冲入一些烧开的水,而后,他操起根大木棒,朝着同一个方向搅拌起来。

他一边搅,一边不断地注入沸水,就跟搅面糊糊似的……一直到淀粉乳变成透明、黏稠的粉芡,这才作罢。

而后他看了看那锅烧着的水,见已沸腾,便拿起了一个木瓢。

这木瓢叫漏瓢,是特制的,底部有一个一个的小孔,粉丝丝正是由这里出来。

将搅好的粉芡舀入木瓢里,他又操起个木捶,用力捶打瓢里的粉芡。

他这捶打的力量很足,很匀称,很有节奏感。话说一个制粉师傅的技术有几斤几两,内行们从这个捶打的动作,便能窥见个一清二楚。

在他的不断地捶打下,木瓢的小孔开始出粉了。这在行业里,叫漏丝。

粉丝呈淡黄色,晶莹透亮,身干条细,均匀,韧性很好,拉立很足,不会拉断。

粉丝往下坠落,直接落进沸水里,它会先沉下去,很快又会浮上来……其实,这个时候的红薯粉条,才是最美味最好吃最地道最纯正的,筋道而爽口,非常过瘾。

一旁他两个儿子刘宝强和刘宝壮在打下手,一个负责往漏瓢里加粉芡,一个则负责将沸水锅里的粉条,引入冷水锅里。

经过冷水冷却降温后,再切成一定的长度,用手理成串,穿于专用的竹棍上,不断地摆动,直至粉丝松散,相互不粘在一起。

最后一道工序是晾晒,找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晒干后,这红薯粉便算大功告成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