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的现象不适合用来与其它郡县对比,那是因为南郡有吕哲这么一个“异类”其它郡县没有。
桓楚在楚国没有灭亡之前是一名将军、是一名贵族,但是也仅限于这样。他脑袋里没有吕哲所拥有的知识,能做的就是按照原有的那一套来对治下进行管理,根本不会懂得什么叫以工代赈,也不了解次序对社会的重要性。
不过吧,哪怕桓楚知道以工代赈的好处,也理解次序对社会的重要性,一来他没有足够的粮食搞什么以工代赈,二来也因为未能早早一统庐江郡恢复次序。
而项氏呢?项氏是得到两个完整的郡,会章与会稽因为项梁早有布置没有爆战乱,社会次序算是没有崩溃过。
项氏杀掉殷通起兵得到两个完整的郡,但是他们不过是对会章和会稽延续旧有的社会次序运行,可以说除了城头的大旗变了,以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当然,这里的“一样”指的是次序。
复立楚国需要有兵,为了抵御秦国的反扑更是需要大量的兵和资源,那么项氏肯定是会在会稽和会章征兵和收集粮草。两郡人口两百余万,项氏除了收纳一些小武装、小贵族的士兵之外又向两郡征募了至少十万的士兵,这样一来能算是对社会产生破坏吗?同时粮食不是白白变出来的,两郡虽然没有经历战乱秋收不受影响,之前也有存下不少粮食,可是二十万的士兵消耗的粮食该是多少呢?项氏手里的粮食多了就代表民间的粮食变少。
除了对军事上的建设,会章郡与会稽郡在项氏……楚国复立之后没有得到基础、民生上的展,民间大量青壮当兵之后劳动力缺失甚至对民生和经济出现了倒退。
剧烈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这是一种天道的守恒。
这年头已经有经济学与行政学,代表是管仲的《管子》。秦商君卫鞅的《商君书》,又有百家一些关于经济和民生的“立言”“建书”,其实懂得经济和民生的人并不少。
那么项氏察觉到会章郡和会稽郡因为大肆征兵和大量征集粮草对社会的破坏和影响了吗?有的,项氏怎么可能没有察觉到。但是呢,自古以来无论是征兵或是募集粮草会有这样的现象,官府(王国)对这样的现象采取的是让时间来进行“修补”,项氏自然是归随“古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快速成效的方法来应对。
南方现下算起来是还有五方阵营,吕哲占据南郡、衡山郡、苍梧郡,与之表示归附的桓楚和吴芮同为一方阵营。新楚占据会章郡、会稽郡又得到泗水郡也是一方阵营,余下如长沙南部的四氏和占据庐江郡南野一线的六氏算是两个阵营,另外就是出于混乱阶段的九江郡也能算是一个阵营。
要是按照数据来衡量,吕哲现在算是南方阵营的一极,控制新楚朝堂的项氏是另外一极,余下不过是一些没能踏出本郡属于局部性的武装。
用粮食和财帛来计算经济强弱,吕哲现在手里拥有近五百万石的粮食和二十七万镒金、四百三十余万的半两;项氏有粮五十万石,十三万镒金、两百三十余万的半两;而诸如桓楚、吴芮、四氏、六氏……这些人就不好说了。
按士兵数量来算,吕哲吃下十一万多秦军之后麾下总兵力膨胀到四十一万。要是再把桓楚的七万、吴芮的九万一起算进去,吕哲就有五十七万的士兵,而项氏一再扩军现下也不过才二十五万,四氏、六氏合起来该是有十六万左右。
吕哲能拥有五十七万的士兵。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庞大,但是从实际而言军队的数字不代表战斗力,若是真正的算起来,吕哲现在应该是只拥有九万的部队(不算并入秦军的战兵数量)。余下那些从秦**队的制度来说只能算是民玞不能算是士卒。
季布在秦嘉问起的时候回答的是没将桓楚和吴芮军队算进去的数量,不过哪怕是这样也有四十一万的军队,这个数字让秦嘉一阵目瞪口呆之后是良久的失神。
说实话。四十一万啊,而且是战胜了秦军之后的四十一万,任谁听到吕哲有四十一万的军队都会被吓到。
“粮秣充足、财帛充足、兵力雄厚……”秦嘉有点晕,他算是明白自家主公为什么会选择吕氏哲了,一个能用不到一年时间白手起家创立如此基业的人,在无法自保的时候加入进去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秦嘉依稀记得自家主公说过一些事情,桓楚之所以选择吕哲除了不喜项氏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关键性的事情,那就是吕哲实力雄厚麾下却没有多少战将。他也明白吕哲没有多少战将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吕哲拥有足够的资本,加入进去只要有能力不怕没有晋升的机会!
五万大军是在番阳东侧的一片平原上驻扎,部队安营扎寨期间本地的驻军最高长官前来。
名叫桓英的中年人似乎是桓楚的族侄?他带来了一部分的猪、狗、鸡、鹅等牲畜,对季布率军前来的态度非常之的热情。
桓楚现下其实才四十四岁,桓英是三十四岁,不过一个氏族有早婚晚婚、早生晚生,辈数年龄小反而是某个中年人的叔叔都是平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