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黛玉每天看小说 > 第51章

第51章

若说将军提前筹措粮饷或者募兵,这是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的。

大家都不是傻子,作战任务不需要这么多资源有这类异动肯定有问题啊,抓起来或者调走或者出于尊重给个比较高的官位但不给军权了,不是很难控制的。

而韩越在北疆经营了十余年,他本人在军中的绝对权威不必多说,北疆文武官员里大批都是从他帐下走出去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整个西北没有第二个将军,能够与韩越互相节制。

韩越或许不具备足以对抗天下的资源,但是盘踞西北还是足够的。

从前朝中无人提起此事,是因为那时候韩越还要依靠中央财政养活士卒,而今年军屯发展到极盛期,已经能摆脱对中央财政的依赖。

也就是说,韩越如果想扯旗造反,他真的具备完全的条件。

甚至如果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现放着一个根正苗红的十七皇子就在他帐下。

当然提出这样老成谋国的言论之人,并不会把君臣之间的信任这种感性的因素考虑进去。

异地思之,如果永嗔不是活生生在北疆呆了一年,如果他这会儿也在都中朝廷里,或许他竟会觉得这些“老成谋国”的建议很有道理。

毕竟与韩越有信任关系的是景隆帝,他甚至连韩越也不曾见过。

毕竟这个素未谋面的戍边大将军,具备了造反的所有条件。

虽然太平盛世,悍然造反者相当于是在赌命,却也不得不防。

或许他会赞成将韩越调任——给韩越一个没有多大军权的高官之位的做法。

这也正是朝廷中呼声最高的处理意见。

急性子的大臣甚至把接任韩越的人选都拟出来了。

军中吃饭的时候,永嗔把这则消息当成笑话讲给韩越听。

其实还是想试探一下韩大将军的反应的。

韩越大块吃肉,军中不许饮酒,他自己也不喝,听完眼皮都不抬,冷冷道:“理他们作甚。”

“大将军就不担心——毕竟三人成虎,父皇远在都中,万一听信谣传……”

“皇上不会信的。”

“若是父皇把您调回都中了呢?”

“那是他原就要这样安排,与谣言无关。”

转过年,三月开春。

都中消息传到北疆,景隆帝罢免了几个带头挑事儿的官员,不许再议此事。

韩越依旧稳稳坐镇北疆。

君臣互信,一至于斯,永嗔叹服。

是年冬,永嗔接到景隆帝的圣旨,问他,在北疆呆了三年,还要不要回都中?再不回来,就老死在北疆算了。

话写的很不客气,话里意思却是想儿子了。

永嗔却是爱上了在北疆的感觉。

天那么蓝,那么高;地那么广,那么厚;夏秋时节,无垠的草原;春冬时节,皑皑白雪。

有谈笑风生的浴血同袍相伴,这是敞亮而雄壮的另一个世界。

在北疆三年,永嗔最想回都中的时刻,还是刚抵达惠远收到太子哥哥病报的书信时。

那也是因为担忧所致。

后来太子永湛亲自写信,说已经无碍了,只是偶染时疾,底下人夸张罢了。

虽然怡春宫处始终不给他回信,永嗔还是每两月的平安信,分送景隆帝与淑贵妃。

太子哥哥处因每日都有家信往来,倒不必刻意再报平安。

虽说离家千万里,但因为是特权阶级,永嗔比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岑参还是要幸福的。

如今接到景隆帝这旨意,永嗔竟不愿意即刻启程回京。

近三年来,他跟在韩越左右,从皮毛学起,也有旁听,也有实战,到今年才隐约摸着门道。

叫他这会儿离开,岂不是前功尽弃?

柔兰部族大约知道了年前朝廷闹过一阵要“北疆换将”的风波,沉寂了两年后,又在边境跃跃欲试,小股骑兵集结,有要大举进犯之态。

永嗔很激动,有种所学终有用武之地的兴奋感。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人尽皆知的。

古代这种冷兵器作战的情况下,还讲究一个“将勇”,一个“奇谋”,一个“兵精”。

所谓,将勇。

永嗔这三年在韩越的操练下,与当初那个都中出来的白脸公子哥已大为不同。

少年修长的身躯上覆着薄薄一层肌肉,一发力肌肉都蓬勃地鼓胀起来;晒成蜜色的肌肤迎着北疆的烈风,酷暑下淌出的汗液闪着力量的光泽。

披银甲,戴金盔,挎□□,配重剑,分明一个少年英豪。

死在他手下的敌人,总也有累累白骨百余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