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趣书吧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18-04-15 作者: 张松灿

案例分析

员工与企业捆绑一起共存亡的“员工股份制”

海南椰树集团(下称“椰树”)董事长王光兴已在国有企业干了40多年。Www.Pinwenba.Com 吧前半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当过车间、企管、政工、工会中层干部,获得的最深刻教训是“单靠思想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实践中行不通”。计划经济造成了国有企业“两个障碍”: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坐吃山空,铁交椅埋没人才;干好与己无关,干不好不会倾家荡产。后半段在改革开放后做省内三家大企业的一把手,最深刻的认识有三点:

(1)分配制度的改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使企业获得的只是短期发展动力。

(2)企业产权非改革不可,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非探索和推行不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产权问题不解决,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得不到保证。

(3)产权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结合企业实际。

从1989年开始,“椰树”先后进行了三次企业产权改革的探索。

第一次是车队产权改革。1989年,“椰树”以几乎年年亏损的车队作为内部股份合作制试点,由职工投资入股50%,国家出资50%。改革使职工具备了劳动者和股东两重身份,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结合起来,促使职工因关心自身利益从而关注车队经营效益,爱护车队的公共财产。车队当年就扭亏为盈,从此年年盈利,成为集团内职工收入最高的一个单位。

第二次是优质资产先改革。1994年,“椰树”被国务院确定为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单位之一。市政府对“椰树”采取了优质资产先改革的举措。按照法定程序,将集团的优质资产——制罐公司和椰汁公司的全部国有股权由员工持股购买,改制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至此,“椰树”不论是资产还是产权,都分成性质不同的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纯属民营的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一部分为纯属国有的中小企业。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发展成为产值和税收均占集团80%以上的大企业,在“椰树”持续健康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99年5月,**同志在听取王光兴汇报“椰树”改革的情况后说:椰树集团的做法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成功探索。

第三次是劣质资产后改革。经过优质资产先改革后,集团内剩下的国有中小企业属劣质资产。由于双轨制运作,劣质资产制约了已改制企业的体制优势,使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成本难以降低。为了扭转机制不活的被动局面,市政府于1999年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派来的人员共同起草“椰树”劣质资产后改革方案。目前,这一改革正在筹备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为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令王光兴备受鼓舞。王光兴认为,“椰树”选择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做到“一个选准,两个避免”:

“一个选准”,就是从“椰树”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选好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的选择,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有两种形式供选择:一是职工持股与外来企业(经销商和供应商)参股的股份制;二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制。结合改革实践,第一种比较适合“椰树”的实际,即在企业职工有购买能力的情况下,选择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形式,有利于企业稳定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就是创业者,他们对与广大职工一起打拼出来的企业抱有深厚的感情,不会产生资本炒作和投机行为。

(2)创业者熟悉企业,对饮料市场竞争了如指掌,有能力继续把企业办好,比外来不熟悉业务者有明显优势。

(3)创业者的品格和能力经过十多年实践证明,职工信得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